Item List
To Do, or Not To Do
早兩日與一個家長談論起子女相處的情況,他語重心長的說,「喺而家選擇咁多嘅世界中生活,實在難倒小朋友又難倒家長。以前邊有咁多需要兼顧同選擇,簡單順住個勢就可以。」 其實何止是親子間會出現這個情況,相信不少像我一樣的成年人都會面對過抉擇的困惑,既想工作上做得圓滿,又想有時間與朋友歡聚,亦想到處看看世界之大,還想實現一籃子興趣和夢想,更想兼顧好家庭與親子關係,仍想留一點Me Time。我相信這貪心的想法不只我一人擁有,可能到「四十而不惑」這個情況就會有改善,可惜那時候又時間漸少、徐徐老去。 孟子的年代是魚與熊掌,到現代單單是魚都有數十款任君選擇,要作出真正是「自己」的選擇又談何容易。不少人可能認為對自己的了解已經很充分,平日所做的、所抉擇的不就已經是自己心裡想的了,哪有我說得那麼複雜!但當我與不同的人作更深入的探討和評估的時候,近乎所有個案都告訴我並非如此。 早前有位同事因為工作上的瓶頸,不太找到為何而做,所以我就與他一齊做了一個關於個人價值觀的探討和評估。我要他從逾50種不同的價值觀中選擇自己最想要的。起初近一半的價值觀他都要了,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反應,因為覺得都不錯的,就先要下來。人生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處於這種狀態,所以人生中不少事情都成為Can Do List的一部分,卻不是自己的Must Do List。當我再叫他一選再選,經歷多次的魚與熊掌,才選定了他生涯中最不可或缺的五個。享受完成、圓滿的時刻,能夠與身邊人分享,原來就是他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視的。他看著這些價值觀,沉思著,找到自己的靈魂,就像找回生命中契合的另一半,「是這樣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涯路上的迷霧突然消散、豁然開朗,再加上一些行為的調整,充滿電、加滿油,繼續向自己的方向長驅直進。 「吾生也有涯」,我們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來到這地球,與平常去的旅行一樣,只是時間有點長,長得有點不知所措。所以要學習重新掌握、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涯,用不同工具、有步驟地幫自己和身邊的人,疏理自己心底裡的「無涯」,在「有涯」的生命旅程中選擇最想要的風景。就算旅程完了,也讓你輕易找到腦海中一幀幀畫面,再三回味、畢生難忘。 這個週末,花點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To Do List,先將Can Do 與Must Do 分分類。我們協會也有不同的 培訓課程 和 諮詢服務 ,與大家一同找回自己的Must Do,同時立己達人,支持自己與更多人清楚明白、充滿自信地抉擇和行動,最後可以勇敢地「Show me your LIFE」。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CqaUGs
《其實說穿了,生涯規劃只不過是………》
平時生活上已經有不少事務要處理,青少年要追成績﹑學興趣班,成年人要處理工作﹑家庭﹑財富,哪裏有時間再理會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究竟是什麼?若然生活在我們成長的年代,現實與網絡世界均未踏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的確生涯規劃可能不是首要任務,寧願花時間學習更多工作技巧,重點應對個人和家族生活所須的問題。 然而,那個單純「搵食」的時代已經過去,現時資源較為充裕,我們不大需要「為兩餐乜都肯制」,「搵錢」同時想兼顧追求實現人生意義﹑價值的意識日漸增強。不少人都要在生命中體現出「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人的複製品。 可惜的是,現時青少年成長和身處的環境,大部分都仍是上個年代的設置。創科已公認是引領著世界未來發展﹑不可逆轉的關鍵領域,但有多少所學校﹑多少個家長願意以STEAM完全取代鋼琴﹑芭蕾舞的認證視為人才的標準? 眼見時代巨輪超速推進,我們的思維﹑能力卻一直追不上,青少年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也不足應用於未來甚至現時的社會需要,這已成了香港正面對著的最大挑戰。青少年不明白為何在網絡世界能夠迅速地學習以至發揮自己的能力﹑角色,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需要受到大量的掣肘。兩個世界的落差,造成了他們無奈﹑不安﹑失落﹑壓抑的情緒,也是他們在現實世界找不到動力的根源。 其實說穿了,生涯規劃只不過是如何令你懂得在這個時代,選擇適當的機會,經營屬於自己﹑與別不同的人生。這個能力能夠讓你有系統地分析自己與環境的現況,繼而按著自己的個性﹑理想去設定目標,找出行動的方法,不再是藥石亂投或被迫著學習、成長,而是在自己設計的方向上獲得自主發展﹑自我成長的動力,努力活好自己精彩幸福的一生。 『為什麼不少人寧願在「食雞」的戰場上拼搏,也不想在現實世界中努力?』 相信所欠缺的,正是生涯規劃的能力,不論是成 年人還是青少年。所有人每日的生存都是為了想證明自己,所有人都想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打一場漂亮的仗。需要的,是有意識、看得到、有能力去選擇,作出自己的生涯規劃。想行出第一步,歡迎到機構網站( www.lpahk.org )了解 更多。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2Vke4e9
《從小就需要生涯規劃?—讓他們有一個對自己生命負責的能力》
今天聽到生涯規劃這個詞彙不太陌生,卻似懂非懂,當中實際的內容包含什麼,未必一下子能夠說清。不少人認為生涯規劃是要規劃好未來每一步,也有不少人將生涯規劃與職涯規劃劃上等號。年初,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指要將生涯規劃推至高小,就已引來迴嚮,指小學要學會實在太早太難,他們未有能力為自己人生作選擇。 的確,要一個青少年用紙用筆寫清楚未來十年升學選科撰業每一步實在太難,然而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卻不是這樣。美國心理學家格林豪斯(Greenhaus)的生涯規劃理論中提到,18歲前的青少年需要發展對未來的想像力,養成有評估和選擇未來路向的能力。 因此,生涯規劃的開始,其實是培養青少年掌握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初步的選擇能力,從小就建立好一個規劃的思維和習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可以透過自己提升能力﹑作出抉擇而改變。父母和師長可以讓他們從建立規劃的小習慣開始,如他們喜愛閱讀,就讓他們參與自己時間表的設計過程,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分配,並在一定時間與他們檢視自己安排的結果與預想的差別。當他們有生命的掌握感,在成長的過程更能夠自主學習和發展 ,能夠協調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的需要,人生發展會充滿著方向感和幸福感,不被挑戰阻礙而能夠控制挑戰。 每個人都需要生涯規劃,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個意識,越早建立,就越能夠掌握自己的生命;這個意識,不應只是成年人的專利。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AN6xEI
《我沒有我沒有沒有,從運氣到信心到天空宇宙全屬某某》
「我覺得自己是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在多年前流傳網絡的用語,這是出自一位隱居青年阿源的口中。當時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即使有工作面試機會,他都選擇放棄。像阿源的個案在社會中比比皆是,大多都是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社會不被重視,但其實只是我們「選擇悲觀」,著重在日常生活的不如意事情,看不到藏在身邊的美好。 我自小有一個缺點,就是集中力比起一般人都要差,身邊有甚麼風吹草動,我都會被吸引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苦被這種奇怪的特性所困擾。直到在一次聚會當中,朋友突然討論起眾人優點,我們就輪流被大家「點評」,當談及我的時候,我認為他們必定會說我很多的缺點。但是他們紛紛表示我的觀察力很強,人與人相處間的細節,我也能夠注意得到,能夠照顧到他們的感受。當時,我有一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原來於我眼中看來的壞習慣,在別人看起來也可以是「超能力」,事情的好與壞,全憑我們的側重點放到那一面。 筆者在中學時期有一位老師經常拿出一張照片,故弄玄虛地問我們,「你們覺得這是日出還是日落?」。當時我們都不明所以,只想快點下課,和朋友一起吃喝玩樂。在多年後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當初老師想帶出的意思是,事情的好與壞,全憑自己的心境如何判斷。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我們可能永遠沒有辦法知道相中的是日出或是日落,不過我們可以「選擇」相信這是日出。 換位思考,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語,不過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並不多,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同樣不多。認識自己的方法可以很多,如何能夠深入及系統式去分析個人性格、想法、價值觀,憑一己之力達成,機會率或許比較微少。面對這種情況,除了與身邊的朋友及師長探討以外,也不妨尋找一下社會上的資源,能夠幫助自己,與自己來一場「對話」,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到機構網站( www.lpahk .org)了解更多。 作者:Scott 畢業於社會學系,現從事生涯規劃工作,希望把所學所想,以文字為載體,帶給大家。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xYYNOc
「講極你都唔明」—但再唔講可能恨一世
經常都說父母不明子女,今次我要為父母講句公道話。「我叫佢搵份穩定嘅工,再嫁個醫生律師做老公,都係為佢好咋,你話丫,有咩唔啱!」我在街上,聽到一位母親,既憤怒又無奈地講出了她的心聲。可不是,為子女籌謀,幫他們做個無憂的生涯規劃,又有何不妥!青年會抱怨父母不明白自己,然而又有沒有理解過父母在想什麼?在父母成長、拼搏的那個年代,客觀條件較現在惡劣,普遍在年輕時都需要照顧家庭甚至家族很多事務,確保生存、三餐溫飽是他們的人生角色與任務,這些經歷都刻骨銘心。青年不是過來人,又怎會明白當中辛酸。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現在吃的已經有日本米、意大利米,鹽都有岩鹽、海鹽,這個時代的更迭、社會的進步,不也是父母用青春換來,為的是令下一代有好日子過。現在青年可以講詩和遠方、生命意義,講究興趣同自我實現,就證明了父母的成功,絕對是值得高興的事! 只是父母們造就了新時代,同時造就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為下一代帶來美好的生活,也伴隨著另類的煩惱,就連父母也想像不到、不懂應對。眼界開了、思想也開了,發展空間和獲得認同的源頭,由家庭與家族擴大至社會與全世界。青年不愁吃,卻迷惘如何在人海中找到角色、定位,如何創造獨一無二、與別不同、屬於自己的人生。 而父母自己呢?每日堅持工作、買菜、煮飯,為下一代籌謀,不少行為、習慣、想法、說法,已是條件反射式的持續。生活得好好,認定了的,不需變,也不願變;有風險的,不願試,也試不起。許多年跌跌踫踫,這些促成現今安穩生活的經歷,就是父母的全部;過去的成功經驗,成了生命的依據、生活的金科玉律。用原有的方法開創了新的時代,又用原有的方法在同樣的空間生活,只會加深了對原有方法的信念,不會孕育出新時代生活的新想法。 大家都想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塊浮木,安全地飄到彼岸。只是大家身處不同的浪潮,對浮木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只是父母擔憂子女重蹈覆轍時,不為意自己的經歷和挫折,已是過去了的傷痛;更無意將這種傷痛,傳給了下一代。 我們都是不同時代的人,卻需要活在這同一個星球、同一個空間,要麼怨恨一輩子,要麼講清講楚。不想「講極都唔明」,雙方都需要擁抱開放思維、學習有效溝通,這是生涯規劃教育中最關鍵的一環,我們機構有推出「生涯規劃發展師(LPDF)認證課程」也最重視這元素。青年需要生涯規劃的學習,父母也需要,一隻手掌拍不響。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kK3lT8
一個10歲小學生的生涯獨白
上星期我們機構到了一間小學合作開展生涯規劃活動,一位小學生的說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 到小學舉辦生涯規劃活動是頗為新鮮的。自教育界提倡生涯規劃推至高小後,不少小學及家長逐漸意識到,生涯規劃對啟發青少年自我發展的重要性,也陸續與我們開展合作。可能是年齡的差距,過去幾個月與小學生溝通相處,經常帶來不少衝擊。但當中莫過於一位10歲小學生所說的一句話:「我拿著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呢?」。 那是一個人生體驗的活動,讓小學生模擬成長後的經歷,從中思考自己是如何做選擇和判斷,並帶來什麼的結果與感受,這是近年最熱門的體驗式活動之一。在遊戲當中,每個同學可以自由選擇,按喜好嘗試多元的角色,包括不同類型的工作和社會場境。大家都熱衷投入不同的嘗試,有的不停進修、工作、賺錢,有的拿著「金錢」去遊樂場和餐廳享受「人生」。 可是,當我正想著遊戲即將順利完結之時,有一位同學拿著豐厚的金錢走來。他問道:「我拿著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呢?遊戲完結後是否會計分?」在遊戲中,「金錢」可以換取一些包裝食品飲品或者娛樂等機會。但遊戲結束後,模擬的「人生」亦隨之完結,手中的「金錢」換不了什麼分數、獎品,對於往後的現實生活,更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 我看著他有點失落、無奈的背影,一直思考著,這個「人生」,是否模擬得太像真?人生中,有多少次我們是過份地、不明所以地跟從了別人的準則和價值,在他們設計和規範的賽道上跑?又有多少次,我們是為著自己而戰?有多少人營營役役一生,到臨終抱著一大筆財富,卻換來滿腦子遺憾時,才能參透10歲小學生所說的一句話,發現辛苦了一輩子、付出了不少光陰,所追求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追求的? 人是群體性的,要融入社會,就要尊重一定的社會法則。然而自我的性格、想法、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是重要的生存價值。所以生涯規劃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讓大家有能力將個人主觀、社會客觀的因素,有系統地評估、分析 、總結,從而在生涯中結合自己特點、確定最佳目標、作出有效行動。這個意識,不是只有青少年需要,特別是成年人,更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才可令自己、令青年走得更遠,歡迎到機構網站( www.lpahk.org )了解更 多。 生涯規劃的最終目標,就是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幸福感。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zbJgL7
不要讓生涯發展成為又一個「傳聞」
近來聽到一個主題、橋段既老又新的故事。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位青年醫生,因為一些情況隻身走到英國。到了新環境想先休息一下放個假,就隨便找一些未試過的工作,輕鬆玩玩當Working Holiday。有一日在咖啡店「Hea」的時候,忽發奇想,不如試試當個咖啡師,就起身走到櫃台詢問,即時獲聘第二天上班。 慣拿手術刀的他,對著麵包刀卻是幼稚園程度;拉丁文藥名都易如反掌的他,對著各種咖啡豆更茫無頭緒。不過,這個學習過程卻給他從未有過的快感。以往讀醫其實主要是成績導向,面對考試實習的追趕,總有點力不從心。現在的辛苦卻是充滿享受,因為由始至終都是自主、自由地,按著心中所想作出選擇,每日的一小步都似是成功的一大步。 一個多月後,他終於「上戰場」,親手泡製出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為大家平淡的日子帶來一點點味道,也換來了顧客的感謝與笑容。他形容,這是一個尋回自己的旅程,在新的環境中,為人生找到新的意義。當然大家最關心的,是這位「當起了咖啡師的醫生」往後會如何發展。我不知道,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不過我們都知道,我們一直認定了的信念—「有執照、有專業就有好工,有好工就有錢,有錢就一定開心,成為人生贏家」,又再次被打破。 我們從小到大累積了很多的信念,總以為世界會按著自己所想的模式發展,不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固執偏見。生涯規劃上經常提到的社會學習理論,正是讓我們去理解及探索人的世界觀和自我觀的形成。我們都以為世界應該和平,我們都以為每年可以去去旅行…一個疫情就已經告訴我們,其實有什麼是必然的呢? 其實都是人的觀念作祟,腦海中的學習機制綁定了事物的關係,「勤力一定有回報」、「小時偷針大時一定偷金」,儘管可能與現實差天共地;再加上人都習慣選擇舒服的路徑走,不加思索與驗證,就認定了曾經的關聯等於未來的必然。就這樣,將所有人和事都封印在過去,忽視了當中的成長與發展性,活著只是重複,未來都變得毫無意義。
也有些人覺得跟著所謂的「成功方法」或「成功人士」走就是比較聰明,其他人說什麼、網上看到什麼都不加判斷、信以為真,久而久之形成了對他人的依賴,忽視自己所面對的獨特情況、個人的處事風格,不但沒有獲得成功,也沒法處理好自己的困惑,到頭來只是用自己的青春當上了一個「複製人」。 所以生涯規劃不單是助人讀好書、找好工,更是讓大家成為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人生。我們的 生涯發展諮詢師(CDA) 正是透過專業諮詢,協助與陪伴大家走上這個歷程。雖然過程需要幾次長達1小時的諮詢,更需要點勇氣對自己坦白,直視自己的好與壞。不過用5個小時換回自己未來5年甚至50年的人生,應該還算值得吧!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生涯規劃及青年發展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顧問、課程總監及首席培訓師、國際生涯發展培訓師(CDI)、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LPDFi)、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CDA)、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特殊兒童溝通指導師
今日的你要打倒昨日的你
雖然暑假完結,學生們都已經開學,但沒法離港的假期,相信大家都覺得總差一點點。疫情以來,朋友間的話題總有意無意就會提到可以出外旅行的好日子,到內地欣賞山水文化、到日本泡溫泉吃魚生、在美國的公路馳騁……數之不盡的美好回憶。特別是現時的社交平台,經常會彈出提示,提醒著你的當年今日,某時某刻與舊同學聚會的笑臉、被雪山環抱的壯麗、有親朋離世的哀悼,牽動著我們今日的情緒。 我們都愛看過去,因為都是實實在在發生了的事情,特別是自己親歷其境的過去,更是非常明確、不需憑空想像,好的壞的特別的平淡的,都可以信手拈來。在孤單、失意時,細味過去的動人故事,的確可以成為支持著我們活下去的動力,就像出外旅行的經歷與期盼,讓我們繼續戴著口罩對抗疫情。然而這些過去,其實也同時是困著我們裹足不前的制肘。 好的過去,我們想「照板煮碗」,用相同的方法再次經歷,怎料時代更替,遊戲玩法已經轉變。就像依舊想單靠大學學位、不去認知未來職業特性和發展需要,隨意尋覓自己的人生事業,註定是緣木求魚。壞的過去更危險,我們經常擔心錯過的事會再次發生,保護機制啟動後會將相關的事情判別成危險因素,從而不敢再次觸碰,就這樣以重重枷鎖轄制了自己的可能性。最常見於小時候受某動物的驚嚇或傷害,自此就抗拒與該物種再次接觸,認定那是邪惡之物。最可怕的是有些只是別人的經歷或杜撰的故事,但人很容易代入其中,不加驗證就信以為真,認為在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 科學界、心理學界等已不少研究,指這些情況可能是大腦的運作及保護機制,當然也牽涉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雖然如此,是否要作繭自縛、活在過去的陰影,就視乎你是否願意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不一樣的未來,將原因經過結果的關係在大腦中重新連結。雨天可以是令人生厭,也可以是浪漫的。 所以,生涯規劃中有一個指導性的原則,就是「以未來為本」“Future-Oriented",因為過去已定,未來才可以改變,憑著我們的預想、靠著我們雙手逐步實現。在協助的過程中,我們對過去充分的抒發、分析、總結,為的都是讓未來有更好的規劃,當中需要持續不懈的提升和提醒。我們協會的生涯規劃發展師(LPDF)認證課程下一班已接受大家報名,繼續支持大家說到、做到。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tl7LUm
你說聽說,聽說你聽誰說?
現時人們得到資訊的方式五花八門,只要在網上輸入關鍵字,就能夠得到想要訊息。我們吸收到的資訊越來越多,卻未進化到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過濾的系統和準則。例如現時網店盛行,很容易買到不同產品,這些便利,讓我們得到一些「想要」,而不是「需要」的物件,最後越積越多,變成「垃圾」。同樣情況亦發生在我們的腦海中,得到不少資料,卻不懂得處理。 說到沒有過濾信息的能力和準則,我相信這是「都市病」。我有一位中學同學,他的成績算不上優秀,卻十分用功讀書,他認為只要有手執一張「沙紙」,就能過上好的生活,不過命運卻沒有按照他所寫的劇本走下去。近年有不少人討論,投機買賣總比做一輩子的「工蟻」來得好。我朋友眼見苦苦堅持,經已沒意思,與其努力工作,不如盡地一搏,他也按奈不住,把「畢生積蓄」投資到股票市場當中。 在剛開始的時候,所賺取的金錢非常可觀,足以應付他日常開支。他便辭去兼職工作,全職投入投機買賣當中,每日的「在家工作」亦令他感到快樂無比,儼然一位「打工皇帝」。可惜現實總是血淋淋的,他因一次投資失利而血本無歸。南柯一夢後,他嘗試重投上一份兼職,卻因為之前的「真空期」而被僱主拒絕。他意志消沉,過了好一段時間的百無聊賴,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想必有無盡的懊悔日夜相伴。假若,他當時有明確的一套過濾準則,從而因應個人的實際情況、能力等去做決定,定可以過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事後我與他傾談,發現他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基於網上的所見所聞,對如何吸收和判斷資訊沒有自己的準則,對自己的能力、外界的環境更沒有經過深入的了解、分析和系統化的處理。這是因為對於自己的生涯定位、方向沒有清晰的概念。這時,不妨請教一些在人生路上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坊間就有不少生涯規劃諮詢師,以不同的工具幫助大家尋找自己的特質,結合社會上的 資訊,從而找到合適的方向。得到的收穫,會是意想不到的,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到機構網站( www.lpahk.org ) 了解更多。 每一個人天生都懂得「選擇」這個行為,卻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選擇」的準則、系統? 作者:Scott 畢業於社會學系,現從事生涯規劃工作,希望把所學所想,以文字為載體,帶給大家。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kxO6OU
又禁堂食,除咗硬食,你仲可以……
晚市又禁堂食,大家吃過最後的晚餐,香港又重回過平靜晚上的日子,也突然給了大家很多議論的話題。 一上車,的士大哥第一句就說:「夜更嗰啲就慘啦,星期五晚無飯食。」我還以為他擔心大家「無飯開」,果然民以食為天。「啲餐廳食肆就慘啦,不過做外賣嗰啲就好生意喇!」的士大哥繼續說。的確,每個轉變來臨的時候,都有人歡喜有人愁。 「你近排有冇用過某某APPS叫車,幾好用㗎喎。」他話風一轉,我亦願聞其詳,好奇地問一下,究竟有多好用。「我哋司機接單唔會扣分(司機需要用錢買的積分),而家呢個APPS要扣,變相就賺咗;乘客呢排仲有折添!」善用自己的能力,再影響外界的資源,面對危機也處變不驚。從來沒有hard-sell,卻已成為最好的推銷員;大家都有賺,何樂而不為,害我都立即搜尋了一下。 作為夜更司機的他,雖然也受客流量減少的影響,卻自始至終沒提過一句,的確佩服。不過擴展使用的平台,拓寬客源同時減低成本,他已積極為面臨的危機做準備。以我所知還有另一些平台,又好奇一問有沒有用。「某啲繁忙時間有附加費咪用下囉,不過抽返佣無咩著數,所以都好少用。」開新路徑的過程也精打細算,想好最有效的策略,絕不藥石亂投,難怪他真的能夠處變不驚不怨,繼續安心出行。 習慣的最得心應手,所以我們都怕改變。只是生涯會一帆風順嗎?我幾乎沒有聽過,也不認同是一件好事,因為變幻原是永恆。所以生涯規劃其中一個重點,就是需要接納轉變、肯定轉變、順應轉變、應對轉變。記得當年學車,正常開車的我都懂了,到最後一堂我問師傅,為什麼一直不教我拋錨或撞車時的處理方法,因為那時候是最徬徨無助,也最需要應急處理的。「大家鍾意一開車就上路嘛,我教呢啲畀人話我呃錢呀!」師傅回答。當然,我最後仍是要師父教會了我基本的技巧,因為我覺得最需要學習的,是與轉變共處。 生涯規劃就有個「轉換理論」(Transition Theory),透過4S模型(情境Situation、自己Self、支持Support、策略Strategies),讓我們盤點轉變的情況和關鍵的資源,繼而作出有效決策,讓我們更有信心應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在我們的 生涯規劃發展師(LPDF)認證課程 ,大家可以有機會了解更多的生涯規劃理論和工具,在面對轉變時更得心應手,能夠助人自助。 不只疫情,世界會如何轉變,都未必能夠如願,唯望大家在未來一段日子,能夠有更多的力量,好好迎接生涯以及環境的不同轉變,能夠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舒適的應對方法,不怨不愁,樂在其中。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HKkM0s
因為「溝」到所以先鐘意? — 愛就要勇敢去追
近來大家都在討論「大叔的愛」。愛,有多少人能夠了解和掌握?雖然人與人的愛情也是生涯規劃的一部分,但今次想說的,是人對於自己的生涯的愛。 七月是試後和暑期活動時期,經過一年的操勞,學生們終能稍有喘息,我也因此有較多機會與他們接觸。然而無論與小學生還是中學生談論到生涯的「愛」,卻總令我覺得納悶。 之前到小學舉行簡單模擬面試,學生在自我介紹中提及「我喜愛的科目」。由於我好奇想知道科目究竟有何吸引之處,所以我每次都會追問:「有什麼令你喜愛這科目呢?」不過,十有八九的學生都回答:「因為成績好囉!」有能力、成功感的確是令人持續喜愛的重要動力,但除此以外,應該還有別的原因吧!若以人的情感比喻,豈不變成「因為我『溝』到佢,所以我鐘意佢。」而不是因為對方有什麼特點令我喜愛,所以我去追求。 到中學、大學在選科時,這更變成了學生的困惑。上週放榜和JUPAS選科,問到幾個DSE學生,他們都認為在香港應該按成績選擇較實用的科目,卻又因不是自己最喜愛的科目而懊惱。究其原因,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都要諗下點生活架!」 興趣與現實生活、工作發展會被視作矛盾,相信不是青少年在學階段自己發現的,而是受成年人的影響。然而舊的時代與經歷已經過去,我們的失敗不等同他們也會失敗;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將自己於現實中的壓力,過早轉移到下一代,壓垮了他們探尋自己生涯的意向。根據生涯規劃專家Donald E. Super的生涯階段研究,24歲之前是成長和探索時期,應該鼓勵青少年有更多嘗試,建構和發展自我概念和對世界的認知。期間需要具有生涯規劃的意識,對自己的價值觀、喜好、能力等一步步梳理,也可以透過與專業的生涯規劃發展師傾談中有系統地的整理。若未有自我認知基礎而過早地被現實壓垮了,從少時候就習慣了「睇餸食飯」、「將貨就價」,往後步入社會面對更多挑戰,就更難按著自己的所愛而發揮。 近日奧運,港隊屢獲佳績,我相信選手不是單純因為有能力就可以拼到最後,而是因為對香港的愛、對運動的愛,所以努力堅持。我愛香港,也不是因為有能力在這生活才愛,而是我發掘到當中的可愛之處,所以繼續奮鬥,想香港可以再次成為讓大家發展自己生涯、追尋自己夢想的地方。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xi32mX
外間很多反對「我愛你」的聲音
在求學時期,我總是希望可以提早暑假投奔初夏,將學業置之腦後,享受假日的心情,沒想到今年的香港學生竟然真的能夠實現到我的「兒時夢想」。可惜這次的悠長假期並未有陽光與海灘相伴,只有冷冰冰的數字以及檢測。雖然暑假提早開始,讓不少學生感到恐懼的年度活動—家長日,就即將要進行。我身邊就有一位學弟正為此而感到煩惱,其中一大主因就是父母對他的期望,與自身的目標與夢想有很大對比與出入,他希望能夠藉此這次機會與雙親「攤牌」。 學弟自幼不善辭令,面對很多事情都只會擺出一張「撲克臉」,幾乎是一個沒有任何情緒的人。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接觸到戲劇,發現於日常生活找不到喜怒哀樂,能夠於舞台中找到,更可以透過劇中的角色舒發出來。自此之後,學弟漸漸變得開朗,更成為學校知名的演員。他明白到戲劇所帶來的喜悅,是其他地方不曾感受過的,因此他就立志要報讀香港演藝學院,希望能得到更多演出的機會,藉此發展相關事業。
然而,學弟面對到幾乎每一個青少年在實現夢想時,都會遇到的一大難關—父母反對。這些老掉牙的橋段我們可能都聽過不少,不過他們面對的阻礙都確實存在。學弟打算在家長日,與班主任「裡應外合」,一起說服雙親讓他能夠報讀香港演藝學院。學弟甚至準備好「計劃書」,為他的「投資者」講解「項目」如何能夠配合市場發展,而當中的細節如何實行,他都一一準備好,務求能夠得到父母的應允。 不論過往還是現時社會,父母很多時都會希望子女能夠於未來找到一份穩定而且又高收入的工作,不用為著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勞碌。不過很多時候,雙親的考慮往往並未有將子女的想法包括在內,只會認為小朋友「腦囟都未生埋」就放棄發掘他們的可能性。爸爸媽媽的擔憂來自於對子女的關愛,不過如何能夠與子女一同制定出合適各方期望的生涯規劃,需要了解大家的想法,明白大家的顧慮、目標與方向。父母與子女在探索的過程中,亦可以考慮利用生涯規劃工具,理解雙方對於職涯、成功、未來的定義和願景是否一致,於了解過程中可以利用有如職業卡或價值卡等工具,以系統式的方法建立有效溝通,從而訂立計劃,更有效地制定和而不同的道路。 學弟的「計劃書」將於明天進行「展示」,就讓我們祝他以及世界上與他處境相似的青年,能夠追尋夢想的同時,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作者:Scott 畢業於社會學系,現從事生涯規劃工作,希望把所學所想,以文字為載體,帶給大家。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IV8b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