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初中青少年的生涯規劃工作坊中,問到他們未來想發展的方向,全部都不外乎學校已有的科目。當我提及那些大學有而中學沒有的科目,他們都表現得好像有點陌生、有點抗拒,腦海中充滿著「得唔得架」的懷疑。但說著說著,我透過了解他們不同的性格、興趣作引入,再連繫到有可能的發展機會和未來工作的畫面,他們就開始從疑惑的眼神轉為好奇的提問。
其中就有一個對大自然有興趣的學生,他本認為自己要向生物學的方向升學,但在做生涯規劃練習時見到了園境學,卻駐目良久,之後問我是否讀完就只能做「花王」。當我向他再作更多解說時,我見到他雙眼張大、露出恍然大悟的眼神,腦海中的問號都化為感嘆號,似乎找到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選擇。明明這個科目已開設十年,甚至當年聲稱畢業生人工可達三萬,但十年過去,在中學生眼中卻只是「花王1001」。
香港的教育體系都是以被動式/應付式學習為主,自幼稚園、小學開始,學生對於學習的方向和內容,從來沒有思考、選擇的需要和空間。對他們來說,學習只是為了滿足、甚至屈服於大人的要求,由始至終都是不明所以、非發自內心地「工作」著。他們的生涯大多都是沒有自己規劃的份,一概由家長、教師、學校、教育制度、社會操刀。整個教育過程缺乏讓學生自主探索、嘗試、選擇的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對其他範疇的好奇和追求,甚至在發展事業、尋找伴侶、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上也慣性地被動式處理,成為人稱的「媽寶」。不知這是否家長所樂見,但這正與生涯規劃的理念背道而馳。
生涯規劃講究養成自主學習和成長的意識習慣,按自己的需要結合外界的資源,從而有能力設計、掌控、改變自己的一生。我們推廣生涯規劃教育時,就以「生涯規劃十部曲」為框架,涵蓋個人的內在因素、社會的外在因素、選擇和決策的判斷、行動計劃的落實與檢視四個部分,完整地掌握的生涯規劃要點,支持身邊的人選擇自己最愛、規劃自己生涯。
月初,教育局已明確指出初中及高小需要生涯規劃教育。制度和指引上的一錘定音固然重要,然而政府的一個政策並不是靈丹妙藥,更非單靠學校就可以改弦更張,教師、家長以至社會大眾的配合其實更為重要,特別是對於生涯規劃的了解和認知,在未來的社會和個人發展中更是必要。
拓闊自己的邊界,就等同為下一代開拓更大的世界,這一切都從我們自己開始。
作者:Matthew
過去十年從事青年教育工作,香港生涯規劃協會總監、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國際認證職涯服務規劃師(CCSP)、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培訓師(HKLPDFi)
Comments